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非洲动态
林毅夫:产能合作将成中非关系新关键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发布日期:2016-10-08 17:27:54]

中国正在向非洲送去新的“龙的礼物”。与上世纪60年代起的发展援助不同,中非产能合作将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新关键词。


9月25日,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在北京的一场演讲前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他指出,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将超越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


与传统的南北合作相比,林毅夫指出,来自中国的南南合作有两个好处:第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刚刚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对于如何进行产业转型比较有经验。


第二,在中国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非洲恰好符合比较优势,可以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这也是对它们进行结构转型的一种援助。


林毅夫补充道,中国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是非洲最欠缺的,能够帮助它们消除发展瓶颈,进行结构性改革。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对非提供的贷款也是一种发展援助。


“过去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是‘输血’,而我们给它们的发展援助是‘造血’的,而且是互利双赢的。”林毅夫说。


传统南北合作不成功 是钱没用在刀刃上


“思路决定出路。”林毅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尽管多边和双边的发展机构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已达到3万亿美元,但是不成功,是钱没有用在刀刃上。”


回顾二战后的历史,林毅夫指出,发达国家的发展思路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盛行的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是因为没有现代化大产业,而这是由市场失灵所致,于是就提出政府主导建立现代化大产业。“当时,一方面动员国内资本,另一方面,国际发展机构也在投资。但由于违反比较优势,并没有成功。”


后来,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失败是因为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于是就提出寻求私有化和市场化。林毅夫说:“当时的发展援助就是提供一笔资金给发展中国家进行结构调整,让政府退出市场,但也没有效果。”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思路又变了。国际发展机构主要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教育和健康发展,但这不能直接贡献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也没有成功。”他说。


中非合作从援助向投资合作转型升级


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联合国峰会时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同年12月,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未来三年给予非洲600亿美元融资支持。


如何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帮助非洲创造“造血”机制?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松添6月表示,未来,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将成为中非合作发展的重点。“中非合作已从单方面提供援助向双方按照市场原则开展投资合作转型升级。”


对于600亿美元融资支持,林松添解释道,仅有50亿美元是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主要用于人道主义援助、人力资源培训与能力建设。剩下的是350亿美元贷款额度和200亿美元基金安排,主要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非洲改善发展和投资环境,支持更多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带动和促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


“当前,中国大陆的制造业雇佣人数达1.25亿人,其中,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有8500万人。而非洲54个国家的制造业雇佣人数才只有1000万。”林毅夫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向非洲让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会让非洲实现东亚那样的经济腾飞。


对于成功的秘方,林毅夫强调,就是要把国际发展融资用对地方,投资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消除该产业在市场中的各种瓶颈,既包括硬的基础设施投资,也包括软的制度环境。外资企业不仅能够带来资本和技术,还可以帮非洲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


对条件落后的非洲来说,林毅夫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采用的渐进双轨制将很有借鉴意义。比如,建立经济特区或出口加工区,先改善局部的基础设施并实行“一站式”服务,以降低交易成本。成功之后,再将这样的模式拓展到其他地方,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